教育教学
 淮安市教育局
 幼趣课堂
 
  教育教学 > 教师手记
开展“茶社”游戏的实践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2/1/6 10:23:00  点击次数:1479
                             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陶卿
    在贯彻《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的“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明晰了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在我班开展的以“茶”为主题背景的探究性区域游戏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游戏要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我们要摈弃以往“教师本位”、“儿童被动游戏”等一些有失偏颇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幼儿、读懂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引领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在此,将我班开展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游戏的过程及相关思考和大家一起分享、商榷。
游戏产生的背景——读懂幼儿的需要     
每当周末过后,总是能听见班级里幼儿这样一些谈话内容:
“昨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茶社了,可好玩了!”
“真的吗?里面有什么啊?”
“有茶喝啊!有书看啊!有好玩的玩具,还有好多好吃的呢!”
“那我也叫我妈妈带我去茶社。”
……
可见,幼儿对茶社充满了好奇, 因好奇而产生兴趣,从而引发关注,因此,我们开始和幼儿共同探究、认识“茶社”,建构班级的“茶社”游戏。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游戏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源于幼儿生活的实践,不仅仅是社会生活的再现,更是借助主题,通过游戏将其内容加以拓展、延伸。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主学习,建构经验,通过认识茶具、茶叶,品茶,观看茶艺表演等多种形式,了解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在“茶具作坊”里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茶具,装饰茶具,实践茶具的制作流程,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提升了自己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在“茶社”区域游戏中,幼儿在自主活动中,不仅愉悦了情感,还通过与同伴及老师间的交流,理解了角色的职责,懂得了合作,遵守规则,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知道遇到问题要主动想办法解决,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游戏环境的生成——突出师生双主体
通过开展“茶社”游戏,我们认识到,游戏中教师、幼儿都是主体,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另一方面,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出幼儿的需要,把握引导的尺度。我们班级的游戏环境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根据幼儿兴趣生成游戏内容,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拓展而成的。
1.幼儿主体地位的体现——尊重幼儿
一开始幼儿对各种各样的茶具很感兴趣,他们自发的从家中带来了实物的套装茶具,孩子们一有空就围在放茶具的柜子前,摸一摸,说一说,这时在幼儿建议下,我们开设了一个“茶具展厅”;接着孩子们又对茶具的制作过程产生了兴趣,他们都很想动手做一套自己设计的茶具,同样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们收集陶土,并在活动室内辟出了一块空位作为“茶具作坊”,孩子们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这时,在茶具里放些什么,成为孩子们讨论的焦点,关于茶叶的秘密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兴趣范围之内,“茶之树”随之诞生;孩子们在了解了茶具和茶叶的相关知识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将现实中的社会活动迁移到班级的游戏创设之中,于是“茶社”游戏区便应运而生。
但是幼儿对游戏区域的名字及标志,都持有不同的看法,一时无法裁决,于是,我们班具有号召力的天予提议大家投票选举,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全班幼儿的响应,大家将小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的名字和标志后面,最终天予小朋友的“星猫茶社”票数最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适时介入
在创设“茶具展厅”“茶具作坊”和“茶之树”时,幼儿因为对茶具和茶叶的好奇而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时,老师应该帮助幼儿归纳整理这些问题,并将整理后的问题再次抛给幼儿,让幼儿通过用自己的努力寻求答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有很多的问题问我,如 “为什么茶具长得都不一样呢?”“茶具是不是都很容易摔坏啊?”“茶具上的花纹是怎么弄上去的呢?”“茶叶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茶叶要用热水泡?”“茶叶在冷水和热水中有什么区别?”“泡过的茶叶和没泡过的茶叶有什么不一样?”……于是,我将幼儿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整理归纳,又再次抛给幼儿,和他们一起收集资料,一起做各种各样的小实验,让幼儿心中的谜团在实践中得以解开。这样,孩子们通过多看、多听、多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了解茶叶和茶具的过程中,幼儿都欣赏过“茶艺表演”,但是这么好的茶文化没有在游戏中体现出来,于是我问:你们愿意在茶社里观看“茶艺表演”吗?孩子们都点头表示赞同。我接着问:茶艺表演是很花功夫的哦,可以放在活动室的什么地方呢?孩子们一开始都同意将此区域放在活动室内门后有电视机的那面墙下,但是经过几次游戏后,有些“茶艺表演师”提出意见:
“茶艺表演放在这里不好,因为地方太小了,我们都不好泡茶了。”
接着有其他幼儿也附和道:
“对啊,放在那里不好,我们去茶社喝茶都看不见茶艺表演。”
……
于是我问:“那我们把茶艺表演放在哪里呢?”
经过讨论,大家最终决定将“茶艺表演”放在活动室的中间,理由是,地方大,而且大家进入茶社喝茶都能看见。
我又问:“那茶艺表演师泡出的茶倒了怪可惜的,怎么办呢?”
明彤说:“那客人也可以来品尝茶艺表演师泡的茶,但是价钱可以贵一点啊!”
……
就这样,我们的主题游戏在不断的探讨中循序渐进地开展。
规则意识的体现——隐性与显性相结合
每个游戏区域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的建立,有了规则,游戏才能有序地进行,在我们的游戏中,规则的隐性化随处可见,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设计的“茶杯”状的游戏牌,而每个游戏区域里都有相应人数的茶托,一旦茶托上的“茶杯”都放满了,则表示该游戏区域内人数已满,没有进入该游戏区域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他的区域进行游戏。
又如,在一次幼儿自主进行游戏评价时,提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和爸爸妈妈去喝茶都是要付钱的,那在我们的“星猫茶社”喝茶也应该付钱。”这个提议刚讲出来,就得到了大多数小朋友的赞同。于是,随之展开的讨论,又让另一个隐性化的规则“诞生”。
 “钱从哪里来呢?”
 “钱都是上班挣来的。”
“那我们小朋友在幼儿园里怎样挣钱呢?”
 “我们可以用奖励的小星星来兑换钱。”
“那多少颗小星星才能兑换到钱呢?”
“那就10颗小星星换5元钱吧!”
“老师也可以给在 ‘茶社’里上班的的小朋友发工资啊!”
……
大家一听,哄堂大笑,但立刻都表示同意,于是我们便设立了“小金库”,并给每个幼儿做了存钱袋。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我们尽量多的创造幼儿得取小星星的机会,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在每次游戏中,给“服务之星”发“奖金”……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我们将“赚钱”作为隐性规则,幼儿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到游戏区域中“消费”,而自觉地约束了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了班级良好常规的形成。
游戏规则的显性化体现在“图夹文”的展现形式上,参与者可以通过游戏规则的显性化了解游戏区域的玩法及相关要求,如泡茶流程图,茶社游戏步骤导向图等。同时,我们也考虑到规则的建立要符合大班幼儿爱学、好问、求知欲强的年龄特点,如“星猫游乐场”中,我呈现的规则是建构的几种基本方法:围、架、组合;“茶具作坊”里的规则是陶土制作的基本方法:团圆、压平、搓条、辅助工具的利用。幼儿将这些间接呈现的游戏规则理解、内化,并在自己的游戏过程中加以利用、变化,在习得各种技能的同时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有效互动的另一要素——借助家长的力量
游戏离不开幼儿与幼儿之间以及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不能忽视教师与家长及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家长是我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坚强基石,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游戏的开展,需要有很多前期经验的积累,而这些的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在幼儿前期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家长的态度由原来的不理解,机械地执行到有所理解,但是与教师的想法有所偏差,再到最后积极的支持,有效的配合,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也通
版权所有: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苏ICP备13050155号-3
电话:0517-83995786 后台管理
支持第三方统计代码